最近,相信关注新冠病毒新闻的盆友们都留意到了来势汹汹的新冠变异毒株奥密克戎(Omicron)。世界卫生组织表示:“这一变异毒株出现了大量变异。初步证据显示,与其他变异毒株相比,这一变异毒株可能增加再感染的⻛险。”11月28日,世界卫生组织向194个成员国发布新冠病毒变异株“奥密克戎”毒株的技术简报,将“奥密克戎”毒株的全球总体风险评估为“非常高”。
在号称迄今为止最凶猛的新冠变异病毒面前,谁会成为更易感染病毒的人?
11月4日,科学家们揭开了一个隐藏在人体内的基因“秘密”,即在不同人种中,只要携带一个特殊的基因——LZTFL1,携带该基因的⻛险人群,他们的肺部就更易感染新冠病毒,且一旦感染新冠,重症率、致死率比未携带该基因的人群翻倍,60岁以下死于这种疾病的⻛险也增加一倍。
这是一群英国牛津大学的科学家在近期权威学术期刊 《Nature Genetics》(《自然遗传学》)发表的最新研究成果。该研究负责人、牛津大学基因组学教授詹姆斯·戴维斯(James Davies)说:“LZTFL1基因是我们迄今发现的最易’招揽’新冠病毒的致命基因。”
哪些人种更易携带“不幸”基因?
基因决定“谁更易得病”,让我们来看看哪些人种更容易被新冠病毒“盯上”?研究表明这种增加新冠肺炎⻛险的基因版本存在于:60%的南亚血统、15%的欧洲血统、2.4%的非洲-加勒比血统和1.8%的东亚血统的人群中。该研究是以20万个基因组数据库作为研究样本,其中85%来自欧洲族裔。
可以看到携带该基因的人群主要集中在南亚和欧洲,该项研究成果也一定程度上解释了为何南亚等国如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感染新冠病毒的⻛险率和死亡率居高不下的原因。
英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与这一最新结论不谋而合。数据显示,在英国的少数族裔中,亚裔因新冠肺炎死亡的概率尤其低,其中华裔女性新冠死亡率最低。
如果把年龄因素也考虑在内,少数族群,如孟加拉人、巴基斯坦人、印度人和混血族群死于新冠病毒肺炎的⻛险也明显高于白人。例如有孟加拉和巴基斯坦血统的人的死亡率是白人的3.5倍,有印度血统的男性和女性的死亡率是白人的2.5倍。
不过,研究人员同时也强调,这并不是说所有感染⻛险以及致死率高的地区人群一定都携带该种基因,比如美国黑人社区新冠致病率和死亡率高就更体现在社会、经济、医疗等关键因素, 在很多贫困地区比如非洲,新冠病毒传播率、致死率高也与当地经济、医疗落后息息相关。
当然,没有单一的基因因素可以解释一个人患新冠肺炎等疾病⻛险的方方面面。科学家表示,最终患病是很多因素都在起作用的产物,这些因素包括年龄、生活方式、基础健康状况和社会经济地位等,这些因素既可以影响一个人面临的病毒暴露程度,也可以影响他们在患病时获得的医疗健康质量。
如何得出这个结论?
该研究项目的另外一位负责人、牛津大学基因调控教授吉姆·休斯(Jim Hughes)表示,要弄清楚究竟是哪些基因实际上增加了患新冠的⻛险并非易事。
科学家团队首先利用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对该基因进行了定位,他们将一组新冠肺炎重症患者的基因组与一组没有感染或轻度症状患者的基因组进行了比较,揭示了一组在重症患者中出现几率更大的基因,最后借助AI机器学习以及一种称为“微捕捉-C” (Micro Capture-C)的技术,该技术可以对细胞核内的 DNA 缠 结进行极其详细的映射,精确“揪出”了导致感染新冠病毒⻛险以 及死亡率增加的确切基因——LZTFL1。
研究表明LZTFL1基因破坏了一种关键的人体保护机制,而这种保护机制能抵御新冠病毒侵入肺部细胞。因此,当肺部细胞与新冠病毒相互作用时,防御性能降低,肺部就更容易受到病毒的侵袭,在感染⻛险以及致死率上就比其他人更高了。
不过詹姆斯·戴维斯也表示还需要对携带此基因的新冠病毒患者的肺损伤进行更直接的研究来进一步证明这一点。
新冠疫苗仍是可靠“保护伞”
研究人员称,虽然携带⻛险基因LZTFL1的人群大大增加了新冠肺炎的感染⻛险,但幸运的是,相关基因虽然会影响人体肺部,但并不会影响整个的免疫系统。
携带该高⻛险基因的人对新冠病毒疫苗接种的反应可能与其他人一样。这意味着这些携带⻛险基因的高危人群,仍然可以通过接种新冠疫苗来获得免疫保护,增加的⻛险可被新冠疫苗抵消。该研究的科学家也指出,为了避免⻛险基因的致病危害,在早期更快接种疫苗仍然是这类人群保护自己的最明智方式。
此外,这项最新的研究发现也可以进一步催生新的新冠病毒疗法。詹姆斯·戴维斯说:“这个发现很重要,因为目前大多数新冠肺炎的治疗方法都集中在改变免疫系统对病毒的反应方式上。”有了最新的这份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可以将对药物开发的注意力从仅针对免疫系统开发,分一部分去开发针对肺部的特制药物。
当然,尽管上述研究是分析基因与感染的相关性,但这并不代表大家可以放松警惕。面对错综复杂的疫情形势,我们仍然需要好好保护自己。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组织中国疾控中心专家发布的建议,做到以下三点:
(1)戴口罩仍然是阻断病毒传播的有效方式。
(2)做好个人健康监测。
(3)减少非必要出入境。
此外,还需要及时接种疫苗,保持一定的社交距离,让自己远离新冠病毒的侵害。
Source:
Nature Genetics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88-021-00955-3
https://thehill.com/homenews/news/580103-oxford-scientists-find-gene-that-doubles-the-risk-of-respiratory-failure-from
内容转自南都周刊公众号,原作者章元佳